【羊城晚报】急诊室故事|乘公交突中风,高温天多名广州街坊入院,都有这个共同特征
7月25日下午,66岁的广州街坊霍先生在炎炎烈日下,好不容易大汗淋漓地赶上公交车。乘车过程中,老伯突发意识模糊,随后跌倒在地,公交车司机立即拨打了120紧急送往医院,经诊断为脑梗死(也称“中风”)。
记者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了解到,由于广州持续高温天气,近日各家医院都接诊了因“热”而发生中风的患者,以老年人居多。医生提醒老年人,尤其是存在心脑血管基础疾病患者在这样的高温天气,要密切关注血压,并要保障足够的饮水量。

测核酸出了一身汗,次日晨出现脑卒中先兆
无独有偶,中山一院神经内科于27日早上刚刚收治了一位“热出来”的脑卒中患者。这名患者51岁,既往有反复头昏、视物模糊症状,医生考虑患者有脑血管狭窄情况。26日这位患者在户外排队新冠核酸检测时出了一身大汗,回去后也不以为然,没有及时喝水,等27日早晨一起床,他就再次出现头昏、双眼视物模糊不清等脑缺血症状发作,并持续了半个小时才缓解。于是急忙到中山一院看急诊。由于就诊、干预及时,这位患者的不适已得到缓解,并不会留下后遗症。
中山一院神经内科党超副主任医师介绍,这位患者虽然年轻,但本身有糖尿病、高血压、高血脂等多种基础疾病,且有长期抽烟、喝酒等不良的生活习惯,双侧椎动脉都已出现了狭窄。大量出汗后流失的水分没有及时补充,血液会变得黏稠,如果本身有血管狭窄问题的话,就更容易发生脑灌注低,引起缺血性脑卒中。
和他同病房的另一名80多岁阿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。阿伯本身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,平时喝水不多,最近天气炎热家里虽然开了空调但仍会经常出汗,也并没有额外补充水分。25日早上他起床后就感觉一侧手脚无力,想着“自己缓缓可能就好了”于是一直没就医,由于症状迟迟没有缓解,他于下午才到中山一院就诊。
党超介绍,由于这位阿伯已错过了静脉溶栓的黄金时间,医生及时为他补液后,症状大部分缓解,多模态CT显示患者颈内动脉存在明显狭窄,影响了脑组织供血,医生后期会为他进行针对血管狭窄的介入手术,一侧手脚无力的症状同时通过配合康复训练,有望恢复到发病前的80%-90%左右。
高温天气“热中风”高发,存在脑血管狭窄的中老年人血压别“太低”
流行病学证据表明,气温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。很多人都知道气温骤降、寒潮来临时导致脑卒中高发,其实高温天气中风也易高发,当气温高于32℃时,中风的发生率较平时高出66%。一项刊登在《环境与健康》期刊上的研究表明:最高气温每升高1℃,急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就会增加17.3%。《英国医学杂志》上发布的一项覆盖中国272个主要城市的调查显示:在心血管疾病死亡病例中,与气温变化有关的死亡比例为17.49%;以冠心病为例,极端寒冷天气对死亡风险的影响呈延迟效应,而极端炎热天气对死亡风险的影响迅速而短暂,当天就会立刻显现。
党超提醒广州街坊,在高温天气要注意避暑。存在显著动脉狭窄的高血压患者要密切监测血压,并及时调整药物。较多高血压患者夏季因出汗、血管扩张导致血容量较低,血压较低,这时一定要及时补充水分或咨询医师调整药物,否则因血容量不足,血压过低,导致脑部得不到足够的供血,而发生缺血性脑卒中。
另外,建议高温天气要及时补充水分,夏季每天饮水量一般不少于2000毫升。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,也应喝一杯水,若半夜醒来也可适量补点水,既可降低血液黏稠度,又能预防血栓形成。
专家提醒,如果出现肢体麻木、无力,流口水,嘴巴斜,言语含糊,头痛、头晕,甚至吞咽困难等不适要第一时间拨打120,尽早就诊。脑卒中越早就诊疗效越好,治疗早1分钟就可以挽救190万个脑细胞。
采写: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通讯员 林锐锐 梁嘉韵
报道链接:https://ycpai.ycwb.com/amucsite/template10/#/newsDetail/120643/40943799.html?isShare=true
报道时间:2022-07-27